2022江西紡織服裝周暨江西(贛州)紡織服裝產業博覽會隆重舉行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
“定州紅瓷器”一直是一個懸而未解的疑團,最早見于記載的是宋代邵伯溫(1057-1134)的《聞見錄》,蘇東坡(1036-1101)也有,“定州花瓷琢紅玉”詩句及宋人周輝(1127-?)的《清波雜志》,蔣祈的《陶記略》(作于1214-1234)都分別有不同程度的記載,但在這之后就不再有人提及了,當時所說的 “定州紅瓷器”及“定州花瓷琢紅玉”究竟是什么樣的一種瓷器呢?歷來爭論不休,至今還是個迷。有人說:“就是今天所說的柿紅釉器” ;也有人說:“是釉上梵紅彩釉,依據是定窯白瓷上有用梵紅寫,‘長壽酒”三字的, 故定州紅瓷很可能是用同樣方法制作的”;也有人說“定州花瓷琢紅玉”講的不是定州紅瓷,等等、等等眾說分云,雖然1957年,故宮博物院曾在次調查澗磁村窯址時,采集到兩千多件瓷片,主要以白瓷為大宗,但同時采集到的還有黑釉,醬色釉,綠釉瓷片,醬釉標本中有的呈現偏紅色,1985年、2009年又先后兩次挖掘,也沒有采集到“定州紅瓷器”的殘片,遼寧阜新縣遼墓也出土(1075)一只醬(偏紅色)釉碗,這類醬紅色釉或醬釉中閃現紅斑,是鐵的呈色,見《中國陶瓷史》,由于窯址及遼墓出土的醬紅色釉標本及碗都不足以證明“定州紅瓷器”的顏色與史書記載相符,因此,至今尚無定論,究其原因,窯址的瓷片和遼墓出土的醬紅色釉碗都還只是停留在“醬紅”色的范圍內而已,也就是說還在棕紅色的范圍之內,而能夠脫離醬紅或稱柿紅的依據還沒有找到,換句話說,要想印證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提到的定州紅瓷器[“… 大觀年間,有窯變,色紅如硃砂…”]還遠感不足,但一直尚未發現純正的色紅如硃砂的紅色釉,令世人深感困惑。
1: 唐代定州高溫窯變鐵紅硃砂釉局部
紅色釉的呈色劑無非兩種原料,其一是氧化銅,用還原焔燒成,呈色為紫紅色,這在晚唐定窯紫色釉器物上及鈞窯器物上已經廣泛應用,以及元代的釉里紅都是氧化銅的作用。另一種就是用氧化鐵作呈色劑,中國傳統古瓷的呈色劑是用鐵粉配制的釉藥著色劑,一般我們常見的是三氧化二鐵,呈褐紅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鐵繡紅色,另一種叫氧化亞鐵,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鐵青色,呈青綠色。中國的鐵紅釉器到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是唐代定窯產品,這種鐵紅釉的燒造溫度較高,燒造的溫度和時間可能都有嚴格的局制性,在古代要想提高燒造溫度可不是那么簡單的事呦,難度極大,成品率也很低。
2: 唐代定窯高溫窯變鐵紅硃砂釉執壺
參見《定窯瓷器探索與鑒賞》下冊84-85頁,這件唐代的高溫窯變鐵紅硃砂釉執壺,雄渾飽滿,短流,雙泥條曲柄,平底實足,仔細觀察能夠看到不起眼的所謂“竹絲刷痕”,底施滿釉,用細砂粒墊燒
3:唐代定窯高溫窯變鐵紅硃砂釉執壺底
所有工藝、造型都具十分典型的唐代定窯的特有工藝特征,胎土也具備唐代定窯高溫釉的胎土特征,參見《定窯瓷器探索與鑒賞》上冊第三章第四節1:‘含雜質的胎骨’185頁,定窯之胎土為了承受高溫,有一部分使用含細小雜質的堅硬的胎骨(圖4)與定窯常使用的窯具一樣,只是窯具使用的胎土更加粗一些,高檔的高溫‘定州紅瓷器’胎土既要能夠承受高溫,又要保持胎骨的精細性,不變形,
4:定窯遺址出土窯具與唐代定窯高溫窯變鐵紅硃砂釉胎對比
由于燒造工藝的難度很大,又加上非人工所能控制的,故傳世品極為罕見。按理高溫鐵紅窯變朱砂釉的生成需要釉層薄,易于氣泡釋放,溫度高(估計在1350度左右或以上),是便于氧化亞鐵和三氧化二鐵生成四氧化三鐵,并釋放出氧氣泡,氣泡周圍便聚集了更多的鐵份,呈朱砂色,如果高溫持續一定的時間,硃砂色點的細小絲條狀聚集成不規則的點塊狀,便形成了高溫窯變反應,出現濃艷的硃砂紅色,大面積的硃砂紅點或塊狀形成了高溫鐵紅窯變釉,這就正好印證了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提到的[“… 大觀年間,有窯變,色紅如硃砂…”]。自唐、宋代以來也有用鐵紅色作裝飾的低溫紅彩器,包括定窯在內的大部分北方窯口都有燒造,有的還加緑彩、黃彩及黑彩(釉),如瓷州窯的紅緑彩器。以往出土的器物,在醬紅釉中呈現的紅色斑點正是紅釉沒有發出來,估計是溫度尚且差一點?但是要想承受高溫的胎骨也不是一般的胎骨,有可能燒爆、燒裂、燒變形等等諸多不穩定因素,所以不是單單高溫那么簡單喲。
5:五代定窯柿紅釉局部與晚唐定窯高溫鐵紅朱砂窯變釉對比。
在柿紅釉的基礎上再提高爐溫,使氧化鐵充分升浮,持續的高溫,將柿紅釉中的鐵斑點進一步升華成硃砂色,而形成高溫窯變反應,便得出了高溫鐵紅窯變的硃砂釉,那才是‘定州紅瓷器’的顏色真正答案,而唐、宋時期的高溫鐵紅窯變釉由于難度極高,成品極少,故而鮮未人知,成功的‘定州紅瓷器’釉表有一層細小的銀色油滴結晶,密密麻麻遍布器身。
6: 唐代定窯高溫鐵紅朱砂窯變釉表銀色油滴
另一件晚唐至五代時期的高溫鐵紅朱砂窯變釉梅瓶,磨菇形小口,圓肩下收,型體修長,底部微撇,淺玉壁底施滿釉,用細砂粒墊燒,釉薄而透過釉層旋削紋依悉可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所謂‘竹絲刷痕’,玉壁底器物流行于晚唐、五代時期,也是件極具時代特征的典型定窯器物,有人會說‘蘑菇口’北宋才有的,是的,‘蘑菇口’流行于北宋中晚期不錯,但是它的起源于何時?誰有足夠的證據呢?一個工藝風格從初創到流行需要足夠的時間,而不可能一出現就馬上流行起來,所以這件‘蘑菇口’很可能是最早的‘蘑菇口’器物之一,也許哪天又發現更早的?玉璧底流行的年代是八世紀中期,到九世紀中期,這一點在文博界已經有了共識,當然這只能說是個大概范疇,個別有例外的也不是不可能,但也不會到北宋吧,定窯琢器類玉璧底器物也有不少范例佐證,而北宋這種玉璧底就幾乎不見,胎土與前面高溫要變釉執壺一樣,工藝、胎釉都非常吻合。
7: 晚唐定窯高溫鐵紅窯變硃砂釉梅瓶
8: 晚唐定窯高溫鐵紅窯變硃砂釉梅瓶玉璧底
上面這兩件釉色才能稱的上真正的‘定州紅瓷器’。這是一種高溫鐵紅色的窯變釉,釉面薄而均勻,釉下‘竹刷痕’依悉可見,表面布滿淺銀白色的星點,比常見的油滴要小,說明它的釉面薄而燒造溫度相當高,且在高溫后迅速遇冷,由于釉層較薄,故釉表面的銀色星點較小。這種釉在持續高溫下,使大量的硃砂紅色浮于釉表,其間還加雜有極少部份呈深褐,粽黃等的混合色。
蘇東坡的“定洲花瓷琢紅玉”或許給了我們一種提示, 琢紅玉可以理解為,被雕琢過的天然紅玉,紅玉在古代應該指的是紅色瑪腦,上好的紅瑪腦顏色在硃砂與雞血之間,見圖 (紅瑪腦),其間還常夾雜有不同程度的其它色。所謂琢紅玉或許指的應該是猶如雕刻過的紅瑪瑙,也就是說應該接近硃砂與雞血紅的顏色范疇,即天然鮮艷的紅色瑪腦顏色,蘇東坡的“定洲花瓷琢紅玉”可說是比喻的十分恰當,但是他說的不是‘定州紅瓷器’喲。聯系《東坡志林》這段記載:“..真玉須定州磁不能傷者乃是…”,我們就很明白了,東坡是在說用定州磁能雕琢‘紅玉’,也就是說用定州磁刻紅瑪瑙,古代瑪瑙通歸入玉。
9: 紅瑪瑙
周輝在《清波雜志》中也明確描述到, [景德鎮瓷器窯變,“色如硃砂”,“… 比之定洲紅瓷,色尤鮮明”,“… 大觀年間,有窯變,色紅如硃砂” …],以上這些記載都非常明確地說明了紅釉器的確切顏色,正好與上述兩件高溫鐵紅窯變釉器相互印證。朝鮮學者Ikutaro Itoh在他的《朝鮮瓷中的高麗青瓷》一文中描述了高麗窯工們在大量的試驗失敗以后,他們也許明白了使用氧化銅釉失敗的原因,并再嘗試使用氧化鐵,卻在氧化鐵釉中得到了成功,在十二世紀已經成功地生產出一種極為近似定窯紅瓷的高溫鐵紅釉產品(著者稱是仿定窯或耀州窯),見圖(10)收藏于漢城國家博物館的十二世紀高溫鐵紅釉粉盒。
10: 漢城博物館藏高麗十二世紀仿‘定州紅瓷器‘粉盒
據《宋史》等文獻記載,北宋期間,高麗王朝曾向宋朝派出的使團多達30多次,兩國間的朝貢貿易往來規模很大,宋朝也有使團多次出使高麗,在宋宣和五年,1124年出版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徐兢(1091-1153)也多處記錄了定窯鐵紅釉產品曾經在高麗時期墓里發現的重要事實,盡管我們現在看不到當時出土的‘定州紅瓷器’是啥樣子,也無法知道當時所描述的確切顏色,但是通過高麗仿制的定窯紅釉產品,見圖(11)收藏于漢城國家博物館的十二世紀鐵紅釉盞托及碗,我們可以了解到它那細膩而薄的釉層,高溫窯變鐵紅釉的顏色,雖然高麗仿品的顏色略為深沉,卻可以非常明確的肯定,‘定州紅瓷器’的顏色就是這種高溫鐵紅窯變硃砂色釉,與史書所記載的“有窯變,色紅如硃砂”相吻合。
11:漢城博物館藏高麗十二世紀仿‘定州紅瓷器‘盞、盞托
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里描述的有兩個窯口生產硃砂色紅釉,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于窯址和正規考古挖掘中,可以肯定它不是鈞窯的銅紅呈色效果,而是一種鐵紅的效果,至少我們今天可以印證,唐宋時期曾經有過一種高溫窯變鐵紅釉的產品,也正是古籍上提到的‘定州紅瓷器’。如按周輝的記載,當時燒造這種高溫鐵紅釉的一是定窯,另一個就是景德鎮窯,而后者的顏色要比前者艷,但而今一千多年來,竟然不見傳世品及出土瓷片,卻能在朝鮮的高麗時期的墓中發現,而又不見后人著錄,可以想象它的稀有程度。
據宋代邵伯溫《聞見錄》記載:“仁宗(1023—1056)一日幸張貴妃閣,見定州紅瓷器。帝堅問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獻為對。帝怒曰:‘嘗戒汝勿通臣僚饋遺,不聽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謝,久之乃已”。由于這種鐵紅釉是經過高溫一次性燒造成功的,其難度之大,應該遠遠超過鈞窯的銅紅窯變釉,鈞窯的燒造溫度在1250度上下,而定窯這種鐵紅釉需要1350度左右的高溫,由于這種高難度的釉可能還需要更復雜的工藝技術?不得而知,成功率超低,傳世品極為罕見,甚稱匡世奇珍。以前面介紹的兩件為例,其胎骨均為淺淺帶灰的白胎,而它們又都是滿釉細砂粒墊燒,有細小的粘砂,竹絲刷痕(即細膩的鏇削痕)明顯,釉薄而均勻,平底或玉壁底,其制造工藝均符合定窯生產工藝,其制作之精巧,造型之準確,技術之先進,非一般窯口所能做到的,由于在強高溫下的作用,可能需要更為堅實的胎骨來承受強高溫反映,而在強高溫下胎骨也很有可能發生顏色的變異,器物的底部磨損處,呈現胎骨的真實顏色,執壺為較淺淡的灰色,梅瓶為帶灰的白胎,從以上這些特點來看,我們完全有理由斷定這就是所謂的“定州紅瓷器”,因為定窯的胎土呈色十分廣泛,尤其是色釉器更多呈鐵灰色、淺灰、灰白等較深的胎色,并經常夾雜一些雜質,早期器物應用淺灰色胎土的十分普遍,包括白釉器在內,黑釉器、綠釉器、紅釉器、三彩器等。
學術界對定州紅瓷器尚眾說紛紜,人們對‘定州紅瓷器’還停留在原始記錄方面,并沒有足夠的認識,官方的考古發掘又沒有出土過這類器物,因此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來驗證‘定州紅瓷器’的存在,但是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中發現了這一問題,經過多年的反復考證,高麗仿‘定州紅瓷器’為我們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更進一步驗證了我們先前的判斷是正確的,因此前面兩件細膩淺灰白色胎骨高溫鐵紅窯變釉器物,就有更充足的理由定為定窯產品了,依據有五:
1:按史書記載“…大觀年間,有窯變,色紅如硃砂”明確說明了釉色為硃砂紅色;
2:在宋宣和五年,1124年出版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徐兢也多處記錄了定窯鐵紅釉產品曾經在高麗時期墓里發現的重要事實。
3:十二世紀高麗窯工用氧化鐵釉仿定窯紅瓷器,說明十二世紀之前中國的定窯紅瓷器已經傳入朝鮮,而且是一種高溫鐵紅釉。
4:這兩件高溫窯變硃砂紅釉釉面薄而均勻,略帶少許雜質的淺灰色胎土,都具有定窯早期胎骨的特征,釉下‘竹絲刷痕’、細砂粒墊燒法等也都具備定窯產品的工藝特征,而其它窯口都不具備這些特點。
然而,景德鎮窯在晚唐至五代時可能還沒有這種技術,有可能是定窯窯工南遷后,將這一技術傳到了景德鎮,但至今尚無實物和殘片出土。
據此,將實物與歷史文件相互印證,從而解決了‘定州紅瓷器’有歷史記載,而查無實物的歷史懸案,同時也改寫了歷史,把高溫鐵紅窯變釉的歷史提前了九個世紀(清代雍正、乾隆時有燒造仿古高溫鐵紅釉,但其效果多近似古銅器的紫褐棕色,被稱之為‘鐵銹花釉’)。
下期猛料 再論述中國最早官窯器‘定窯’。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
Burberry是一個具有濃厚英倫風的著...
高奢月子中心圣貝拉(SAINT BELL...
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不確定...
如果有這樣一...
近日上海智美顏和以60后--90后的不同...
名品導購網(www.cctv-ss.com)ICP證號: 蘇ICP備2023000612號-5 網站版權所有:無錫錫游互動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3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轉載。郵箱:mpdaogou_adm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