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江西紡織服裝周暨江西(贛州)紡織服裝產業博覽會隆重舉行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
渭河奇石帶您走進陜西眉縣秦皇園
視頻加載中…
中國西部農交會上的太白玉
一、中國古代玉文化的發展
自從人類社會誕生至今八千余年來,人們通過大量的科學考古發掘和詳實的歷史文獻記載證明,玉、石文化一直伴隨著華夏人類社會發展進步而世代延續。
玉以其質地堅硬、色澤艷麗,光澤溫潤而數千年來受到人們的廣泛追捧,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玉的定義是:“石之美有五德者”。古人將任何光澤好、色彩美而有溫潤感的礦石統稱為玉。
從科學角度來劃分,玉可分為倆大類:一類是軟玉,一類是硬玉。軟玉是鈣和鎂的硅酸鹽,具有纖維組織。例如屬角閃石一類的玉主要是新疆和田玉等,另一類是屬蛇紋石類如蚰巖玉、蘭田玉等。南陽玉則屬于變斜長石類,再有一類玉就是石英巖玉,比如云南黃龍玉、眉縣太白玉就屬此類。硬玉主要指翡翠類玉石,一般硬度高達7.0以上,密度在2.7∽2.9之間。硬玉在明代以后開始進入中國社會,歷史時期較短,遠不如軟玉所經歷的七、八千年的使用歷史。
遠在原始社會,人類最初將它作為工具和裝飾物使用。由于玉材存世量少,且尚無高硬度金屬工具雕鑿,制作較為困難,故遠古時代玉器受到人們的特別珍重。當七、八千年前原始宗教開始萌生時,玉器便作為人類的最高社會活動——祭祀時的禮器奉獻給神袛。
例如,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陜西榆林地區的石卯文化,陜西龍山文化,浙江地區的良渚文化以及山東的大汶口文化、華東沿海地區馬家濱文化、崧澤文化、以及陜西河南等地的仰韶文化等。眾多的原始文化遺址的發掘均證明了這一點。這一時期玉器除了少量的玉斧、玉鏟等生產工具外,多數為裝飾佩帶玉器,如玦、璜、墜、玉龍等。大量的是祭祀禮器,如壁、琮、圭等玉器。進入到奴隸制階級社會以后,統治階級主要用玉器作為禮器來祭天地,祀四方,玉被視為“國之重寶”。統治階級擁有玉器。表示其地位顯赫并彰顯威嚴,玉器是顯示崇高地位的儀仗①。因此,表明爵位等級的印璽和配飾;傳達王命用于信證的符節;封禪的玉冊,會盟的盟書,帝和后死后的哀冊和謚冊;供玩賞陳設的文房用具、生活器皿等都須用玉來制作。
玉器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久遠,延續不斷,除因其外觀美等自然屬性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華夏民族自古以來把玉的自然屬性加以道德延伸,賦玉以德的象征。《禮記·玉藻》中寫道“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古之君子必佩玉”,王宮貴族,士大夫佩的玉飾其意義用“鳴玉之聲”規范人的道德和限制人的行為動作。
玉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所謂的價值連城是古人對玉的價值觀的理解。發生在戰國時期著名的歷史故事“完璧歸趙”,說的是秦昭王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趙國的和氏璧,趙王派藺相如持玉璧來秦,秦王無信,藺相如拼死抗爭最后完璧歸趙。而和氏璧就是產于陜西藍田的藍田玉。(戰國時秦、楚以秦嶺劃界,藍田山區歸楚國管轄)。在古人看來,玉光潔溫潤,可謂之“仁”,不易折斷且斷后不會傷及人的肌膚,可謂之“義”,佩帶在身上整齊有序,可謂之“禮”,擊其聲則清越優美,可謂之“樂”;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謂之“忠”,人皆珍之愛之,可謂之“道”,凡此等等。這些美德都作為君子的必備條件,潔身明志亦在當然。
華夏玉文化發展始于原始社會,興于商周,而在春秋戰國,西漢時期則處于高峰期,至東漢,三國、西晉及南北朝,由于戰亂和玄學,佛教等興起,玉器文化發展進入低谷期。進入唐代后,此時國力強盛,萬邦來朝,絲綢之路開啟的中西文化交流加深,中國的工藝美術取得了長遠發展,青銅器走向衰落。玉器制造雖不及越窯,定窯等瓷器及金銀器的輝煌成就,但唐代的玉器風格發生了顯著變化。
二、盛唐時期的皇家用玉——太白玉
歸納起來,唐代的玉器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禮器,其名稱和使用方法承漢制,為玉琮、玉璧、玉璜之類,但紋飾與漢極為不同,多為龍鳳紋和牡丹紋、纏枝蓮紋等。一類為生活用具,多為實用玉具及佩飾,如玉碗、玉觴、玉杯、玉梳、玉杵等。帶飾玉器如胡人佩、玉飛天、玉步搖、玉帶板等具有屬寫實風格的玉器。第三類則是最主要的一類大件玉雕制品。
在盛唐時期,皇家祭祀祖廟—太清宮圣祖殿中的列祖列宗等人高的雕像皆用眉縣太白白玉雕成,眉縣太白玉被視為皇家宮廷專用玉,民間未經皇帝下詔不得使用。主要用它雕老子李聃像以及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七圣玉像。玉像與真人大小相同,同時飾皇帝袞冕之服,按季節更換。身披彩繪,掛珠寶,甚為豪華。
在唐代,道教具有極其特殊的地位,唐高祖李淵認為,道教祖師老子是其祖先,自稱為李聃之后代。于是,道教逐漸成為唐朝的國教。老子被封為玄元皇帝。因此,在東、西兩京均設有太清宮(長安)太微宮(洛陽)為李氏圣祖廟,大唐下屬的地方十道各州府均設太清宮,并后改名為紫極宮。每逢祭祀,唐玄宗必親臨拜謁。太清宮和太微宮圣祖廟中,其先祖李聃先圣皇帝和當朝皇帝李隆基的玉石雕像均由玄宗皇帝下詔,派人從太白山采回白玉石,在長安雕成真人大小陳列與圣祖殿中,規模宏大。同時,當朝有功之臣如宰相李林甫及楊國忠,陳希烈等重臣均經玄宗皇帝特許,用太白山白玉雕成玉像陳列于圣祖殿東側殿之中,后因李林甫犯事后被毀埋,楊國忠,陳希烈雕像也因安史之亂而被毀埋。
又因御史大夫王鉷奏本,稱太白山人王玄翼見玄元皇帝神靈于太白山金星洞中。于是,玄宗即派王鉷等大臣前往進金星洞得到太白玉制作的玉石寶冊。同時,玄宗皇帝加封太白山為神應公,金星洞改為嘉祥洞,所管轄的華陽縣(今陜西洋縣—眉縣一帶)改為真符縣。盛唐特別是在開元和天寶年間,太白玉作為皇家用玉的歷史事實在唐代國史資料《舊唐書》(晚唐石敬堂和史官宰相劉昫所編撰)以及北宋歐陽修編撰的《新唐書》中均有較詳細的記載。
《舊唐書》卷二十四載文(譯文):
開元廿九年正月己丑日,玄宗下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唐朝對老子封謚的尊號)廟一所,并置道教學府。其學府學員須學習老子《道德經》及莊子、列子、文子等語著。每年向上選送一批優秀學員來京。至潤四月,玄宗夢見京城長安城西南秦嶺山上有天尊(太上老君即老子)之像,結果在周至縣樓觀臺之側發現了老子像。
至天寶元年(公元713年)正月葵丑日,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于長安城永昌街空中見到玄元皇帝老子神靈,老子讓它傳話于玄宗“天下太平,圣壽無疆。”并說河南省桃林縣函谷關內尹喜(春秋時函谷關令,老子的學生,曾送老子入周至樓觀臺宣講道德經)舊宅藏有神靈寶符。于是,玄宗派人發掘,果得之,正月十七日獻于含元殿。接著皇帝下詔置玄元皇帝廟于西京太寧坊,東都洛陽于積善坊建玄元皇帝廟一座。二月丁亥日,皇帝親臨含元殿,將玄元皇帝老子加封為開元天寶圣文神武皇帝。辛卯日,玄宗又親臨玄元廟,丙申日下詔曰:“古今人表,玄元皇帝升入上圣,封莊子謚號為南華真人,文子謚號為通玄真人,列子謚號為沖虛真人,庚桑子謚號為道虛真人。改莊子論說為南華真經,文子論說為通玄真經,列子論說為沖虛真經,庚桑子論說為洞虛真經。在安徽毫州真源縣(老子出生地)和先天太后(老子母親)的玄元皇帝廟各設一專職人員管理,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的道教最高學府—玄學館各設博士、助教一名,同時各招學員一百名。桃林縣改為靈寶縣,田同秀官升至五品。四月下詔:玄學館學員學習道德經。七月,隴西李氏(李淵自認為隴西李暠為晉代先祖)祖居地敦煌等四地隸屬于宗正寺。九月玄宗又下詔:兩京玄元廟改為太上玄元廟,頒布天下。十日改新豐驪山為會昌山并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處設立祠廟,將新建的長生殿改為集靈臺。
天寶二年(公元714年)正月丙辰日,加封玄元皇帝尊號《大圣祖》三個字,改崇玄學(道教學府)為崇玄館,博士為學士,助教稱為直學士,另增設大學生員。三月玄宗親自拜謁玄元宮,將老子之母益壽氏封為先天太后,在譙郡(今安徽亳州)建新廟宇。尊老子之父皋繇為德明皇帝,西涼武昭王(李暠)為興圣皇帝,并將西京長安玄元皇帝廟改為太清宮。東京洛陽玄元皇帝廟改稱為太微宮,命天下各州府所建的老子廟稱為紫極宮。九月譙郡(亳州)紫極宮同長安太清宮一樣齊名,先前已將太皇及太后廟改為宮。
天寶三年(公元715年),兩京及天下各州府在開元觀和開元寺內以金銅材料造同玄元皇帝真身大小相同的天尊和佛身各一尊。天寶七年(公元719年)二月,在大同殿修功德處,在殿內柱臺上雕成兩朵玉靈芝。五月,玄宗皇帝親臨興慶殿冊封玄元皇帝為開元天寶圣文神武應道皇帝。十二月,在朝元閣同樣塑老子雕像,將朝元閣改為降圣閣,改會昌山為昭應山,封昭應山神為玄德公并建廟宇。當初,太清宮建成,玄宗下詔:命工人于太白山采白玉石雕成玄元皇帝圣容,又用太白山白玉石雕成玄宗圣容立于玄元皇帝之右,兩玉雕像同真人大小。皆著皇帝衣、冠服飾,身披珠寶玉器,全身彩繪著裝。又在太清宮圣祖廟東側用太白玉石為宰相李林甫,陳希烈造像。后因李林甫犯事后,又用太白玉為楊國忠造像而同時將李林甫玉雕像砸毀埋于地下。之后,陳希烈被貶,安史之亂楊國忠被殺后,將二人的玉石雕像皆毀埋于地下。
天寶11年(公元720年)六月,長安大同殿臺基座有玉靈芝雕成。在這之前,太白山道人李渾稱于太白山金星洞見到一位老神仙說:有太白白玉制作的玉冊上寫“圣上長生久視”(皇帝常看玉冊可長生不老)。于是,玄宗皇帝派御史中丞王鉷入山洞果然求得。潤六月初四,玄宗拜謁太清宮,將老子圣祖玄元皇帝尊號加封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各位祖宗尊號前加封“大圣”二字。各王后尊號前加封“順圣”二字。六月初五,玄宗親臨含元殿,將祖宗老子加封尊號為開元天寶圣文神武應道皇帝,并大赦天下。自此以后,每逢祭祖大典(在太清宮圣祖殿)將各圣祖牌位按先后順序排列。太祖李熙(李淵祖父)面向東;其子孫玉像列成昭穆即南北兩行(昭為南,穆為北)。太白山封為神應公。金星洞改為嘉祥洞,所管轄的華陽縣改為真符縣。東西兩京,及十道一大郡(唐代將全國軍事轄區分為十道)均建真符玉芝道觀。天寶九年(公元721年)十月之前,御史大夫王鉷奏稱,太白山道人王玄翼,在太白山寶山洞中遇見玄元皇帝老子神靈,玄宗即派王鉷、張鈞、王倕、韋齊、王翼、王嶽靈幾位大臣前往山洞,得到用太白白玉制作的玉石寶函函冊“上清護國經”,另有寶卷、玉符等獻于朝廷。
以上史料詳實,其時間、地點、人物及活動紀實均確切可靠。可見盛唐時期特別是開元、天寶年間,太清宮圣祖廟中的玄元皇帝老子以及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肅宗等帝王像皆用玉石造像。使用太白山白玉雕成,而不可能使用其它不同的材料。甚至李林甫、楊國忠、陳希烈等朝中重臣之雕像也使用的是太白山白玉石雕成。因此,在李隆基時代,太白白玉被皇家推崇至高無上的歷史地位,這一點已毋庸置疑。其中,大文豪韓愈對此有詳盡描寫。韓愈在《奉和杜相公太清宮記事陳誠上李相公十六韻》詩中寫到當時太清宮圣祖廟帝王玉石造像場景:
耒耜興姬國,輴欙建夏家。
在功誠可尚,于道詎為華。
象帝威容大,仙宗寶歷賒。
衛門羅戟槊,圖壁雜龍蛇。
禮樂追尊盛,乾坤降福遐。
四真皆齒列,二圣亦肩差。
陽月時之首,陰泉氣未牙。
殿階鋪水碧,庭炬坼金葩。
紫極觀忘倦,青詞奏不嘩。
噌吰宮夜辟,嘈囐鼓晨撾。
褻味陳奚取,名香薦孔嘉。
垂祥紛可錄,俾壽浩無涯。
貴相山瞻峻,清文玉絕瑕。
代工聲問遠,攝事敬恭加。
皎潔當天月,葳蕤捧日霞。
唱妍酬亦麗,俯仰但稱嗟。
韓愈詩中寫到所見的太清宮圣祖殿上兩丈高的老子玉雕像給人以視覺沖擊,呈現“威容大”。“二圣”(玄宗、肅宗)玉雕像,太清宮初成,僅有玄宗白石雕像,侍立于玄元之右(見(唐會要》卷五O);肅宗雕像,當系乾元以后新增者。“四真皆齒列”即莊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白玉雕像齒列兩旁?。“清文玉絕瑕”即贊頌太上老君(老子)的文字俊秀而帝王玉雕像潔白無瑕。
太白山玉石雖然在盛唐時期被奉為宮廷帝王造像用玉,但至今仍保留下來的雕像藝術品甚少。據傳,只有一尊白玉老子雕像收藏在陜西文物部門,其它則難覓其蹤掩埋于浩瀚的歷史塵煙中無人知曉。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其玉礦礦源才被秦皇園佟肖等人發現。當時,他們看到玉石白色純凈,手感油潤、硬度高、質地細膩,決定進行資源開發但并不知其歷史脈絡。直至2013年,由陜西楊凌學者張曉光在研究唐代玉文化時,發現盛唐時期皇家宮廷造像用玉—眉縣太白山白玉石正是秦皇園所開發的玉石資源。這一重大發現改寫了中國玉文化的發展歷史,為開發絲綢之路玉文化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唐代用太白山白玉石雕成與真人大小相同系列帝王玉像、老子像、圣人像陳列于皇家祖廟太清宮圣祖殿中,供皇家祭祀瞻仰。西域萬邦重臣、使者來長安朝拜大唐帝王,拜謁太清宮圣祖殿中的列祖列宗玉雕像如同當今外國政要訪華時先去天安門廣場拜謁人民英雄紀念碑一樣,也應該是一種重要禮儀,甚至連當朝宰相的造像均用太白玉制作。
總之,盛唐時期用太白白玉打造的帝王等雕像其數量之多,檔次之高、規模之宏大,在中國古代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上也是絕不僅有。也只有盛唐時期強大的唐帝國才有這樣的財力、國力,極富藝術天賦、才華橫溢的玄宗皇帝也才有這樣的魄力雕成了這樣一大批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無與倫比的白玉藝術品造像,極大地豐富了華夏民族輝煌的的古代玉文化藝術寶庫。大唐太白玉文化也為中國玉文化的發展樹立了不朽的豐碑。
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眉縣太白白玉石在國內外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日益深入人心。老祖先賜給我們的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一定要讓其發揚光大,讓其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開辟陜西乃至中國傳統玉文化新時代的鐘聲敲響了,讓我們沿著歷史走過的道路闊步向前邁進。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
Burberry是一個具有濃厚英倫風的著...
高奢月子中心圣貝拉(SAINT BELL...
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不確定...
如果有這樣一...
近日上海智美顏和以60后--90后的不同...
名品導購網(www.cctv-ss.com)ICP證號: 蘇ICP備2023000612號-5 網站版權所有:無錫錫游互動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3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轉載。郵箱:mpdaogou_adm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