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江西紡織服裝周暨江西(贛州)紡織服裝產業博覽會隆重舉行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動態,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劉天霖、宋宇錚、劉嘉欣
責編 | 葉水送
●●●
大熊貓出沒的概率和棲息地面積的關系,圖片來自nature.com
No. 1 野生大熊貓的“地盤”需要多大?
相比在自然保護區內人工養育的大熊貓,研究者對野生大熊貓的習性知之甚少。近日,來自我國西北師范大學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學者在《科學報告》期刊發表文章,探究野生大熊貓的種群的最小棲息地面積。野生大熊貓原本并不稀少,它們曾分布在華南、華東、緬甸和越南北部等地。然而,由于自然環境惡化和人類活動增加,目前野生大熊貓僅僅棲息在四川、西藏等六個狹小并互相分割斷隔的區域。研究者根據在這些區域中出沒的野生大熊貓的記錄,計算野生大熊貓族群棲息地的最小區域要求:114.7平方千米,作者建議,在棲息地板塊之間建立走廊,以防止棲息地的碎片化。
文章鏈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37715
攝于1999年的一次日全食,圖片(來自源:I, Luc Viatour
No. 2 地球在越轉越慢?
人們一直認為整個宇宙猶如鐘表一樣精準地運行著,天文學家可以分秒不差地預測出日食將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出現。然而近日,研究者在古代天文記錄中發現,歷史上這些記錄與科學家他們目前的對預測有所不同。我們能夠追溯到最早到人類對日食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紀的巴比倫,然而如果按照今天的方法進行預測,科學家們將判斷該日食會出現在西大西洋而不是巴比倫。在對古代中國、希臘、中東等地的日月食記錄進行研究后,天文學家們才發現,這是由于地球正在越轉越慢,在過去的2740年里,地球比最初轉慢了六個小時。盡管這六個小時在2740年內產生的影響是微小的,科學界仍然認為這是一項重要的發現,它將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地球磁場與自轉間的關系。
文章鏈接: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6/12/ancient-eclipses-show-earth-s-rotation-slowing
藝術重現恐龍尾巴接近樹脂的場景,圖片來源:Chung-tat Cheung
琥珀中的恐龍標本,圖片來自cell.com
No. 3 琥珀中的恐龍標本
琥珀之所以珍貴,并不僅僅因為它美麗的金色外觀,還在于它所包裹的來自數百萬年前的小生物。近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博士和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的學者披露了在緬甸市場發現的一塊非常罕見的琥珀:一根9900萬年前的3.6厘米長兩足恐龍尾羽保存琥珀之中。這項研究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發現的枚恐龍標本——即便只用肉眼,恐龍的羽毛也纖毫畢現。科學家并不會像電影中那樣使用保存在蚊子腹部的恐龍血液來重建恐龍,但這項發現確實次揭示了早期羽毛的進化。對此,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恐龍權威學者教授Philip Currie表示“我研究恐龍幾十年,從來沒有想過,有朝一日能看到如此新鮮的恐龍!”不過目前,這塊琥珀帶給研究者的疑惑也有很多,比如它是處于幼年還是成年?死因是何?據介紹,科學家在后續的研究中,將會對其進行納米CT掃描,以窺其中無窮的信息。
文章鏈接: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abstract/S0960-9822(16)31193-9
全球地表水分布的變化圖,圖片來自nature
No. 4 全球地表水分布的變化
近日,來自歐洲聯合研究中心的學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探討地球水資源的變化。研究者分析了1984-2015年之間300多萬張繞地衛星的圖片,量化全球地表水的月度變化,最終以高分辨率繪制了過去30年中全球地表水的分布情況。他們的研究顯示,過去的32年中里,約9萬平方公里的地表水永遠消失了,這相當于蘇必利爾湖(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從地球上蒸發。在消失的地表水中,70%發生在中東地區。這份研究次讓人們對全球地表水資源變化有全面的了解,這對科學家后續精細化的研究以及政府的政策制定,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文章鏈接: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20584.html
一氧化碳分子,圖片來自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No. 5 一氧化碳中毒有解藥了?
對人體而言,一氧化碳是一種可致命的有毒氣體。這種無色無味的氣體進入人體后會與血紅蛋白結合,阻礙血紅蛋白運輸氧氣的功能,從而使人缺氧致死。盡管人們對該機理已十分了解,卻一直未能找到應對的解藥。近日,美國兩位華人研究人員在這上面取得了突破。研究人員通過對神經珠蛋白進行修飾后,使其與一氧化碳結合的能力是血紅蛋白的500倍,因此當該蛋白遇到與一氧化碳結合的血紅蛋白后便可迅速將一氧化碳奪取,使血紅蛋白重新正常運作。目前,該治療方案已在小鼠的實驗中取得了成功。然而,科學家也表示,一氧化碳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是長久且復雜的,僅將其排出體外恐怕并不夠。
文章鏈接: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6/12/antidote-carbon-monoxide-poisoning
患上脊髓性肌萎縮的幼兒,圖片來自Ionis Pharmaceuticals
No. 6 脊髓性肌萎縮有救了?
脊髓性肌萎縮(SMA)是一種嬰兒罕見病,每年有8000-12000名嬰兒罹患該疾病,由于其導致的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變性,患兒肌肉萎縮,將無法自主呼吸或吞咽,大部分患兒最終無法活過兩歲。科學家們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患上該病幾乎就是對嬰兒宣告死亡。近日,由美國兩家制藥公司開發的藥物Nusinersen似乎終于給人們帶來了曙光。該藥物針對脊髓性肌萎縮I型進行治療,參與I一期實驗的20名兒童中有13名得以存活,并可以自主呼吸。研制該藥物的制藥公司負責人表示這是一個美妙的奇跡,至于藥物能否最終通過審核,我們將拭目以待。
文章鏈接: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6/12/novel-drug-rescues-babies-fatal-neurodegenerative-disease
試圖“說話”的猴子,圖片來自iStockphoto
No. 7 猴子為什么不會說話?
著名的鸚鵡艾歷克斯有超過100個英文單詞的詞匯量,一些大象甚至都能用鼻子模仿人類吹口哨的樣子“說”一點韓語。令人困惑的是,我們最親近的靈長類朋友所能“說”的所有話卻只限于不成文的“呼呼”、“吼吼”的聲音。幾十年來,聲音解剖學專家判定猿類和猴子沒有模仿人類語言的能力或構造,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獼猴以及其他靈長類動物具有和人類相似的聲帶結構,也完全有能力模仿人類的聲音,只是缺乏對其聲帶肌肉的神經控制。這還要追溯到遺傳因素上,例如準確發聲和語言發展所必備的FOXP2基因,才是定義人類何時擁有“閑聊”能力的關鍵。
文章鏈接: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6/12/why-monkeys-can-t-talk-and-what-they-would-sound-if-they-could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系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
Burberry是一個具有濃厚英倫風的著...
高奢月子中心圣貝拉(SAINT BELL...
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不確定...
如果有這樣一...
近日上海智美顏和以60后--90后的不同...
名品導購網(www.cctv-ss.com)ICP證號: 蘇ICP備2023000612號-5 網站版權所有:無錫錫游互動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3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轉載。郵箱:mpdaogou_adm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