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江西紡織服裝周暨江西(贛州)紡織服裝產業博覽會隆重舉行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
在印度漫長的歷史中,政治統一的時期是很短暫的——小國林立、紛爭不息是印度歷史的基本特征。
“歪打正著”的是,莫臥兒人(突厥化蒙古人)的入侵,讓南亞次大陸的大部分地區擺脫了封建割據的狀態,實現了印度人統一的理想。
甚至可以說,今日印度的疆域,正是莫臥兒帝國留給他們的最后且最重要的遺產。
印度地圖
在莫臥兒帝國建立之前,南亞次大陸被分裂為許多小公國。
彼時印度居民的“種族成分”非常復雜。土著居民是達羅毗茶人,早在公元前2000年初就居住在這里,在印度歷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此后,以雅利安人從西北方侵入印度河流域開始,接踵而來的有馬其頓人、貴霜(月氏)人、匈奴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其他外族人的入侵,構成了印度民族復雜的現狀。
1206年,阿富汗古爾王朝統治德里的總督庫特布丁·艾伊拜克(欽察突厥人)自立為統治印度的蘇丹,定都德里。德里蘇丹國正式開啟了對印度北方的統治。
德里蘇丹國疆域
其后的320年間,德里蘇丹國經歷了彼此沒有家族關系,甚至沒有種族關系的5個王朝、32個蘇丹的統治。
1451年,原賽義德王朝(第四王朝)錫林德總督、普什圖人巴赫魯勒·洛迪奪取了德里,建立洛迪王朝(1451—1526)。其管轄范圍包括今天的旁遮普、北方邦等地區,并沒有鞭及印度南部領域。
1517年,洛迪王朝內亂,占領阿富汗的帖木兒帝國后裔巴布爾乘機入侵,幾年后占領了德里。至此,歷時320年的德里蘇丹國正式劃上句號,莫臥兒王朝的統治同時開啟。
莫臥兒帝國是印度歷史上版圖最為廣大的帝國,在印度歷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莫臥兒王朝的創立者是巴布爾。
他的父親奧馬爾·沙伊赫·米爾扎是帖木兒的后裔,母親庫特魯克·尼格爾·汗尼木則是察合臺汗國汗王的直系后裔。
巴布爾
年輕的巴布爾野心勃勃,立志仿效先輩成吉思汗和帖木兒,成為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不過,巴布爾在中亞的征途,可以說非常坎坷:
1494年,他曾試圖武力奪取阿富汗北部,以失敗告終。1497年,他終于奪取了帖木爾帝國的首都撒馬爾罕,但因故地費爾干納發生叛亂,使其進退失據,被迫流浪于撒馬爾罕與安集延(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之間。1501年,巴布爾被昔班尼汗(烏茲別克國家的奠基人,成吉思汗長子術赤后裔)擊敗,不得不退出中亞。1504年,巴布率軍南進占領喀布爾,1507年占領坎大哈,但不久昔班尼汗進攻喀布爾,巴布爾被迫向南亞撤退。鑒于昔班尼汗因本土發生叛亂,不得不撤回撒馬爾罕,巴布爾才得以返回喀布爾稱王。1510年12月,昔班尼汗在于波斯薩法維帝國的會戰中兵敗陣亡,巴布爾趁機與薩法維帝國結盟,在波斯的支持與幫助下,收復了撒馬爾罕和布哈拉,但次年便又被烏茲別克人擊敗,不得不再退往喀布爾。讓巴布爾一度懷疑人生的昔班尼汗
巴布爾的前半生,正如其自傳里所說的那樣:“象在棋盤上一樣,在格子之間移來移去”。
但動蕩不定的戰爭生活,大大鍛煉了巴布爾的軍事才能。
他在波斯人那里學會了使用火器,又在同烏茲別克人的作戰中學會運用側翼進攻的戰術。另外,還組建了了一支受過高度訓練的騎兵部隊和弓箭隊。
在中亞地區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后,他放棄了在那里建立統治的企圖,并將侵略目標轉向南方和東方, 以圖新的擴張。松散且無能的德里蘇丹王國,成了巴布爾新的獵取物。
1516年至1519年,巴布爾忙于整編部隊,生產火器,伺機進攻印度。1525年底,他率領一支裝備精良的軍隊向印度進發。
1526年4月12日,他的軍隊到達了德里北部的帕尼帕特,發動了著名的帕尼帕特戰役。
巴布爾軍隊VS德里蘇丹軍隊
德里蘇丹國王伊卜拉欣·洛迪聞訊后,親率10萬大軍迎擊巴布爾。而當時巴布爾手頭的軍隊,不過12000人。面對敵眾我寡的態勢,巴布爾做了認真、可行的切實準備。
在兩軍對峙了一星期后,他以小股部隊不斷進行突擊騷擾,以便迫使德里蘇丹國的軍隊離開陣地,發動全面進攻。
傲慢自負的伊卜拉欣,終于被激怒而上了圈套。
4月21日,他的軍隊向巴布爾精心部署和嚴密防衛的軍隊發動了正面進攻。巴布爾有意讓出一段狹小的正面陣地,讓得利蘇丹國的軍隊擁擠在這里不能展開,用以抵消其在數量上的優勢。
借用地形優勢,德里蘇丹軍隊迅速被巴布爾的軍隊切割并擊潰。
德里蘇丹國的軍隊陣亡4—5萬人,成群的戰象和軸重被巴布爾的軍隊所繳獲。國王伊卜拉欣戰敗身死,頭顱被割下,成為了巴布爾的戰利品。
巴布爾隨即向德里進軍,德里蘇丹王國迅速屈服了。巴布爾坐上了德里的皇位,建立了莫臥兒帝國。
莫臥兒帝國
莫臥兒帝國仍沿用原有的行政制度,更多的時候都不得不依靠軍隊的震懾來維持統治。至17世紀中葉, 印度大部分領土都處在莫臥兒帝國的統治之下。
莫臥兒帝國北面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界,西部據有阿富汗的喀布爾一帶,東邊則達到阿薩姆的邊境。不過,它在南方邊界是不固定的。
進入18世紀,除印度次大陸的極南端即科佛里河以南外,整個印度都并入了莫臥帝國的版圖。
要知道,自孔雀王朝始至公元16世紀初的1800余年里,除貴霜王朝、岌多王朝、戒日王朝和德里蘇丹國統一過北印度外,其余的1000多年,印度基本上處于四分五裂狀態。
莫臥兒帝國建立后,統治者們時間著手整頓北印度,很快便鏟除了由阿富汗酋長、印度教羅閣(王公)們組成的雜亂的貴族聯盟。
到了阿克巴(巴布爾的孫子,第三代國王)統治時期,帝國的行省由(的15 個增加到21個,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
阿克巴
阿克巴的統治,讓莫臥兒帝國進入了新的全盛期。為鞏固政權,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政治上,他將帝國分為182個稅區,嚴格分別等級征稅,并取消了人頭稅、香客稅和田賦附加稅,并統一了度量衡,大大促進了各行業的發展。在宗教信仰上,阿克巴也表現得頗為寬容。他不僅選用印度教人士做高級官員,還在宮庭中采納印度教慣例。他甚至還自創了一個沒有上帝、沒有先知、沒有教務的“圣教”,但該教未得到發展,僅有數十名信徒。
至此,政治統一成為印度自莫臥兒帝國以后延續至今的歷史特征之一,這與中世紀晚期以前的印度歷史形成巨大的反差。
在莫臥兒帝國被英國殖民者占領前,內部最大的敵人,非南方的馬拉塔人莫屬。
有著“馬拉塔締造者的”西瓦吉,領導馬拉特人前后共進行了長達35年的反抗莫臥兒帝國的武裝斗爭。最終,他將96個馬拉塔部族聯合起來,建立了獨立的軍事聯邦。
西瓦吉(1630—1680)
執政期間,他驅逐了穆斯林封建主,將農民的田賦減少到收成的 1/3,依靠向莫臥兒帝國統治區征收軍事保護稅來維持財政穩定;軍事上,他建立了一支軍紀嚴明的、以農民為主力的輕騎兵,并采用馬拉塔式的山地游擊戰術,給予了弱不堪的莫臥兒軍隊以沉重的打擊。病入膏肓的莫臥兒帝國,成為了周圍列強眼里的“香餑餑”。
1739年2月,波斯軍隊大敗莫臥兒軍隊,并占領了德里。莫臥兒皇帝穆罕默德·沙(1719—1748)不得不選擇投降, 并將印度河以西的土地割讓給波斯。
穆罕默德·沙(1719—1748)
整個南亞次大陸,已然成為激烈混戰的戰場。
1760年,馬拉塔人派出了一支35萬人的大軍,包括400頭象和許多大炮,北上與阿富汗杜蘭尼王朝的阿赫邁德沙爭奪北印度的控制權。
不過,此時馬拉塔軍隊的戰斗素質已遠不如西瓦吉統治時期。
紀律松弛、行動遲緩,已喪失了往日的機動靈活、善于進行小規模戰斗等一系列優點。盡管遠征軍數量龐大,但與其說是正規軍,更像是臨時拼湊的雇傭兵。
阿富汗人的軍事指揮則較為靈活和巧妙。他們首先讓出德里,軍隊退到亞穆納河河畔,不僅平安度過了雨季, 還利用泛濫的河水滯阻了馬拉塔軍隊。
阿富汗士兵
隨著時間的推移,馬拉塔軍隊的斗志松日趨懈,糧草供應也出現了緊張情況。當年10月,阿富汗騎兵泅水渡河,向馬拉塔軍發動全線反擊。
戰斗呈現出了一邊倒的態勢:
阿富汗人大獲全勝,不僅繳獲了幾千只滿載戰利品的駱駝和大象、5 萬匹戰馬和20萬匹牲畜,還有近20000馬拉塔人淪為戰俘,只有少數馬拉塔人逃了出去,被迫退卻到無水的塔爾沙漠之中。
等到1769年, 馬拉塔人經過恢復后又一次出兵企圖征服北印度時,遠道而來的英國人已在孟加拉、比哈爾、奧里薩等地站住了腳跟。
馬拉塔人在帕尼帕特戰役的失利, 使英國東印度公司更容易征服印度。阿富汗人雖然打敗了馬拉塔人,然而自己已無力反擊英國殖民者。
19世紀的英國軍隊
正如馬克思說的:莫臥兒帝國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的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打倒。就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 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
以勝利者自居的英國人,根本沒有把名存實亡的莫臥兒皇帝放在眼里。
譬如1848年就任東印度公司總督的戴賀胥,就曾拋出所謂的“喪失權利論”,即印度王公死后如無直系后嗣,其領地和年金就要收歸英國東印度公司所有。
他甚至打算將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從祖傳的皇宮遷至德里外面的庫特卜,皇室的贍養金也從每月10萬盧比縮減到1.5萬盧比。
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還是一位不錯的詩人
消息傳出后,印度舉國憤怒,連一向柔弱的巴哈杜爾沙也忍無可忍了。不久后發生的民族大起義,也說明了印度人在思想感情深處,仍向往著莫臥兒皇帝。
受到猛烈沖擊的英國議會和政界,終于悟出了一點印度的民族心理。于是,在大起義仍在進行之際便匆忙宣布,印度事務由英王直接負責,印度總督接受副王的頭銜,成為英王的直接代表。
1876年,英國議會通過法令, 宣布維多利亞女王采用“ 印度女皇” 的尊號,自1877年元旦起生效。至于莫臥兒帝國,正式被畫上了休止符。
維多利亞女皇
英屬印度時期,很多領土并沒有由英國直接控制,而是名義上的獨立土邦由王公、王侯和行政長官所統治。土邦領主們必須接受條約,并接受英王的共主地位和承認英王為領地的最高統治者。
這一紙空文,完全改變了占印度領土面積約三分之一、人口總數約四分之一的土邦的法律地位,使土邦的統治者與人民都被定為英王的臣民。
二戰結束后,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
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蒙巴頓
獨立后的印度共和國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后遺癥。獨立后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沖突。
尼赫魯執政時代,印度傾向于社會主義,并制定了自己的五年計劃。
尼赫魯
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大獲全勝,但也付出了倒向蘇聯的政治代價。1975年,印度吞并錫金王國,將原錫金王國設為所謂的錫金邦。
現如今,印度依舊處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城市化與現代化還在加速的印度,不失為一個進步中的發展中大國。
文章最后,還是奉勸印度兄弟一句:和平不易,且行且珍惜。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
Burberry是一個具有濃厚英倫風的著...
高奢月子中心圣貝拉(SAINT BELL...
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不確定...
如果有這樣一...
近日上海智美顏和以60后--90后的不同...
名品導購網(www.cctv-ss.com)ICP證號: 蘇ICP備2023000612號-5 網站版權所有:無錫錫游互動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23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轉載。郵箱:mpdaogou_admin@163.com